吴潜水利专家
-
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,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,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至今仍发挥其阻咸、蓄淡、泄洪、引灌的水利功能。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,外泄江潮,内增官池蓄水,为阻隔江河之巨防,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。另修“吴公塘”、大西坝、北郭碶、澄浪堰等水利工程。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,历经800年风雨,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,惠泽万民,造福后人。
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,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,当地人称为“秋潦”。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。按规定,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。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,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。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,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。四乡的地保,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,早上徒步出发,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。于是,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。他回城的时候,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: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?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,在这子城边上,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。聪明的制置使拣了块石头,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,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;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。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,以示正常水位。从此,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,以测算出各处水情,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,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,就可下令开合水闸。这三条线,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,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。
吴潜还于宝祐四年(公元1256年)重建宁波鄞西高桥,形成至今的规模。高桥入选1998年的《宁波十大名桥》。高桥在建筑史、军事史、交通史、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。现已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,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。
-
吴潜
吴潜(1195—1262) 字毅夫,号履斋,宣州宁国(今属安徽)人。宁宗嘉定十年(1217)举进士第一,授承事郎,迁江东安抚留守。理宗淳祐十一年(1251)为参知政事,拜右丞相兼枢密使,封崇国公。次年罢相,开庆元年(1259)元兵南侵攻鄂州,被任为左丞相,封庆国公,后改许国公。被贾似道等人排挤,罢相,谪建昌军,徙潮州、循州。与姜夔、吴文英等交往,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。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。格调沉郁,感慨特深。著有《履斋遗集》,词集有《履斋诗余》。
作者介绍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部分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词文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skyhives.com/wenzhang/2409.html
吴潜的诗词
- 《满江红(寄赵文仲、南仲领淮东帅宪)》
- 《水调歌头(江淮一览)》
- 《海棠春(三用韵)》
- 《水调歌头(戊午九月,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)》
- 《满庭芳(西湖)》
- 《贺新郎(用赵用父左司韵送郑宗丞)》
- 《秋夜雨(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,喜雨)》
- 《鹊桥仙(己未七夕)》
- 《满江红(戊午二月十七日四明窗赋)》
- 《贺新郎(丁巳岁寿叔氏)》
- 更多吴潜的诗词>>>
热门名句
-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
-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
- 烟水初销见万家,东风吹柳万条斜
- 桃花春色暖先开,明媚谁人不看来
- 燕子飞来窥画栋,玉钩垂下帘旌
- 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
- 花渐凋疏不耐风,画帘垂地晚重工,堕阶萦藓舞愁红